Popular Science
Popular Science

漫步生態秘徑_目錄

劉扶東 副院長 序

 

   因應全球面臨經濟過度開發,生態棲地破壞,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問題,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(以下簡稱多樣中心)於2004年 1 月 1 日正式核准成立。成立初期由原先的動物學研究所(現已更名為「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」)族群生態學組,以及植物研究所(現已更名為「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」)分類生態學組研究人員合併組成17個研究室。15年來,原先的研究室主持人在陸續屆齡退休後,目前僅餘8位,另先後招聘10多位研究室主持人,現有20個多樣領域的研究室。研究範圍涵蓋了四大學門:(1)海洋多樣性與生態系、(2)陸域多樣性與生態系、(3)遺傳多樣性及演化基因體、(4)微生物多樣性研究。為培育研究新血, 已於2010年成立國際研究生學程,今年4月新增2間研究海洋生態和魚類類分類的實驗室。

  多樣中心的學術研究成果卓越,在國內具有領導性的指標, 也受國際學界好評及肯定。多樣中心不僅專精於學術研究領域, 也在每年10月院區開放期間展示研究成果及蒐藏,推廣生物多樣性科普,教育社會大眾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。歷年來,參觀多樣中心的人數,是本院數一數二的,為深受民眾歡迎的研究單位之一。

  今年,同仁們在趙淑妙主任的提議下,協力合撰生物多樣性科普書籍《漫步生態秘徑─探索生物多樣性的奧妙》一書,作為慶祝多樣中心成立15週年。每章作者以淺顯、趣味、及活潑的文筆,闡述多樣中心各團隊的研究成果,分享於國人。本書的內容,不僅是建立於同仁平日的研究成果,更是同仁們孜孜矻矻的心血結晶,我深受感動。多樣中心同仁經常受邀撰寫科普專欄和為社會大眾演講,引導大眾重視或釋疑生態環保的議題。這都是同仁們身體力行、關懷、衷情生態保育的具體展現。誠如趙主任所言,是榮譽和使命感支持了同仁們無怨無悔、竭盡心力的奉獻所能。

  這本書是回饋臺灣社會的一大獻禮,我滿懷欣喜予以道賀。也在此恭賀多樣中心15年來豐碩的成果。展望未來,期勉同仁勤奮攜手達成世界頂尖的研究,同時繼續推廣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科普、培育英才。

 

 

 

主任 序

  本中心同仁平日兢兢業業、專注於基礎研究工作,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各個領域研究皆有傑出表現。同仁一向關懷臺灣的生態保育,更體認科普推廣為生態保育的重要環節,遂有善盡社會責任的共識。共同決議針對各自的專長,撰寫研究相關的議題, 預訂於本中心將成立十五週年(2020)時,出版一本適合社會大眾閱讀的生態科普書籍。

  科普文章難為之處,在於學術研究涉及許多專業,學理艱深枯燥,若未能予以簡化,過多的專門術語和艱澀的內容,易使一般人望而卻步。尤其是科學研究者多半缺乏為一般民眾撰寫科普文章的經驗,難以兼顧科學和趣味。值得慶幸地,本中心資深 同仁邱志郁研究員是業餘的寫作高手,過去十餘年來曾先後為幾個雜誌撰寫科普散文專欄,深獲好評。同仁們一致決議委請他擔任本書的編輯,力求科學論述的正確合理,並兼顧文字的通俗達意。

  2019年春,當我提議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慶祝本中心成立15 週年,同仁們都非常贊同推廣科普知識。感謝同仁們能夠發揮創意和巧思,熱心撰稿,將原本艱澀的科學研究成果予以簡化,讓我極為感動與欣慰。鑑於多項主題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本土題材,相信將能引起共鳴,激發國人認識臺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,並對國際性的研究方向和進展有進一步的了解,與保持對生態保育的熱忱。

        在此,我要感謝17位本中心四大領域的同仁和其團隊的共同努力,本書才能按計畫完成。我也特別感謝邱老師願擔當重任, 不厭其煩地修訂、潤稿。科學家的特點多是固執、嚴謹而近乎吹毛求疵(正因如此才足以成就頂尖與不凡的理論或發現),所以訂正文稿和文章標題的過程中,或許會得罪原稿作者,但科學家同時也是理性的,同仁們與其團隊成員作者都能在再三辯論與反思後和解,最終誕生本書。感謝廖俊智院長和劉扶東副院長的鼓勵。本書印行的經費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的2019和2020的研究經費所支持,同仁們慨允賜稿,謹此一併致謝。

 

 

編者 序

  臺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,雨量充沛,又多崇山峻嶺,構成多樣的氣候條件,加上環繞臺灣全島的海洋環境,孕育出多樣而豐富的生態和物種。然而,近兩個世紀以來,全球環境面臨人為過度開發、自然棲地破壞、資源過度利用,導致生態系劣化及物種多樣性下降,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危機。尤其是溫室效應所引發的氣候變遷,使得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顯得格外嚴峻。

  生態保育必須建構於科學的基礎研究。本中心同仁體認從事生態學研究,不但必須追求創新發現,也義不容辭肩負普及推廣科學的任務。遂於學術研究之餘,集思廣益,分別針對專精的研究題材,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撰寫科普文章。期能有助於社會大眾一窺生物界的的多樣性奧秘,並提升生態議題的認知和熱情,共同關懷、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。也期望能匯集具體的研究成果, 提供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考,制訂適切的生態保育政策。

  本書內容涵蓋海陸域生態、微生物遺傳多樣性、演化基因體等領域。除了論述生物物種在生態系的功能與角色,也納入物種棲地保育、外來種入侵、生物地理親緣演化、微生物資源開發等議題,題材豐富多元。

  鑑於每位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訴求,常各自有所堅持。本書未硬性規定文章的格式和文體。在編輯過程中,各篇文章的陳述皆已和作者充分討論並加以潤飾,務求精確嚴謹、通俗雅致。唯各篇文章的標題,特地冠上一則副標題藉以引領主旨,盼能有助於讀者掌握文章的脈絡和精髓。感謝大多數作者都能體諒和支持上述的理念,遂得以順利付梓。
 

 

目次

01    多多益善?- 正視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

02    正本溯源 - 生物親緣演化樹的脈理和論戰

03    是蝠不是禍 - 肺炎疫情中被過度連結的蝙蝠與病毒

04    珊瑚殺手 - 星野海綿和它隨從細菌的「幫派」結構

05    世襲和招募 - 棲息於珊瑚蟲幼生的微生物運作體系

06    腹裡乾坤 - 腸道菌對宿主的潛在影響

07    讓春天不再寂靜 - 細菌是解決環境荷爾蒙的一線生機?

08    深藏不露 - 發酵發光的臺灣真菌

09    竭「海」而漁 - 預見水母大爆發

10    傲視群雄 - 藤壺特異的生殖器官

11    微光秘境 - 縹緲「中光層」珊瑚生態系

12    變調的生命之歌 - 臺灣溪哥被盜用「身份證」的一頁滄桑?

13    蟲蟲危機 - 以明星昆蟲解析全球環境變遷

14    見微知著 - 由雛鳥新生絨羽一窺現代鳥類演化的奧秘

15    適得其所 - 會蓋房子的現存「恐龍」

16    當仁不讓 - 從公民科學崛起的鳥類生態學研究

17    亦俠亦盜 - 竹林在生態系的角色

18    有「構」厲害 - 植物學家的太平洋人類學之旅

19    太平島不太平靜 - 南海主權風雲再起與其珊瑚礁的保育策略

Copyright © 2021. All rights reserved.